新聞稿

即時發佈

「香港百年蛻變之移山填海」先導講座系列
 探索有趣的填海歷史故事

 

(2018年12月9日,香港) 「香港百年蛻變」饒宗頤文化館自2014年推出的品牌項目,是一個面向市民大眾的香港歷史普及活動,以推廣本港歷史文化知識為目的,活動包括展覽、講座、報告比賽等不同內容。自舉辦以來,廣獲好評,項目即將踏入第六年,新一年度將以「移山填海」為主題。饒宗頤文化館是擁有百年歷史的三級歷史建築群,毗連荔枝角和美孚新邨,自1888年起見證著這地區填海及發展的演變。為配合「香港百年蛻變」展覽而舉辦的先導講座系列,邀請到是次專題展覽的專家顧問,著名香港歷史學者丁新豹教授主講,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並透過有趣的填海歷史故事,引發大家對香港歷史的興趣。第一講「太平山下港島海岸線之蛻變」已於12月4日晚上圓滿舉行了,當晚全場爆滿,坐無虛席,丁教授的講座內容精彩絕倫,讓出席者可以從中得知一些鮮為人知的填海歷史故事。饒宗頤文化館名譽館長陳萬雄博士代表文化館致送完紀念品予丁新豹教授及完成大合照後,講座隨即開始。

 

「香港百年蛻變之移山填海」先導講座系列合共有四講,分別為:「太平山下港島海岸線之蛻變」「獅子山下九龍半島土地之拓展」「滄海桑田新界新市鎮之建置」「舊貌新顏:移山填海面面觀」,與大家一起探索香港移山填海的發展經過和歷史故事。香港自1851年便開始進行首次的填海工程,深遠地影響其後香港社會及民生的發展。香港島的人口自1841年開埠起由7,450人持續增長至2017年的123萬人,多個公用基礎設施相繼落成(如:香港大會堂、天星碼頭、維多利亞公園),及後來九龍新界發展出來的新市鎮及衛星城市,均與每個港人息息相關。

 

太平山下:港島海岸線之蛻變 ── 港島過去的填海工程主要是將香港島海岸線拉直,現今有很多街道名稱均由此而來的,如:干諾道、遮打道、德輔道等。港島第一次填海是1852年開展的「文咸填海計劃」,當時由於皇后大道中以北的淺灘房屋發生大火,眾多被毀的房屋瓦礫堆積如山,最後通過「文咸海旁」填海工程而得以輕易處理災後瓦礫的問題。而歷史上港島最重要的填海,則是1890至1904年間進行的海旁填海工程,而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遮打爵士在這次填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後港島亦曾進行多次填海,土地除用作商業發展,更興建了不少公用設施,如:香港大會堂、皇后像廣場、天星碼頭、維多利亞公園等,讓市民大眾得以受惠。

 

獅子山下:九龍半土地拓展 ── 1876年油麻地進行填海工程,將油麻地沿岸的地方填平,做就了今日的新填地街一帶。1914年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以南的填海工程,興建了尖沙咀火車站,其後於1975年遷移至紅磡後,遺下現時尖沙咀鐘樓的建築地標。於1920年代,荔枝角灣填海工程興建了美孚石油公司的油庫,其後演變為現今的美孚新邨,由此可見現時部份市民身處的居住地方都是填海而來的。另外於1930年興建的啟德機場,亦是源自「啟德濱」的填海故事,啟德濱其實是香港昔日的地名,指九龍城以南一帶,因填海而來的土地。香港於日治時期,日軍為了擴建機場作軍事用途,將九龍寨城之城牆等地拆去,並將石塊作建造跑道之用,而成為日後的啟德機場,為香港市民和旅客帶來出行的方便。

 

滄海桑田新界新市鎮建置 ── 二次大戰後,香港人口不斷增加,市區變得擠逼,香港政府便積極展開新市鎮及衛星城市的計劃,於新界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如:沙田、荃灣、屯門等,以解決和舒緩市中心過多的人口及所產生的社會問題,而新市鎮的規劃理念是包括有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發展一個均衡和自給自足的社區,讓區內居民可免卻長途沷涉到區外上班之苦。對比新舊照片,我們能看到這些新巿鎮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在沙田,現在高樓林立的圓洲角,填海前其實是沙田海中央的一個小島及小山丘,稱為圓洲,隨著沙田海兩岸的填海工程,圓洲的小島便成為了東岸陸地向海伸出的岬角,其後跟小瀝源和沙田圍等地連接在一起,至今只剩下一個小山丘。作為沙田新市鎮擴展部分的馬鞍山,面向沙田海那邊的山腳下,今天是熱鬧的恒安邨和耀安邨,但在1979年前,卻是延綿的沙灘。新界區發展大型新市鎮,既可以滿足過去香港人對居住、社會民生、經濟發展等需求,另方面亦促成城市的向上發展。

 

丁新豹教授於四次的「香港百年蛻變之移山填海」先導講座之中,從歷史及學術的層面簡介香港過去移山填海的發展經過和有趣的歷史故事,務求讓大家對這方面有基本認識,探索移山填海的原因及其所帶來的變化及影響。

「香港百年蛻變之移山填海」先導講座系列

第一講:「太平山下:港島海岸線之蛻變」

日期:    2018年12月4日(星期二)

 

第二講:獅子山下:九龍半土地拓展

日期:    2019年1月2日(星期三)

 

第三講:滄海桑田新界新市鎮建置

日期:    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

 

第四講:舊貌新顏:移山填海面面觀

日期:    2019年1月29日(星期二)

 

時間:    晚上7時30分至9時30分

地點:    饒宗頤文化館中區演藝廳

(香港美孚青山道800號)

費用全免

報名及詳情請瀏覽:https://www.jtia.hk/hk100yrs/

饒宗頤文化館名譽館長陳萬雄先生
致送紀念品予丁新豹教授

 講者丁新豹教授與各嘉賓及參加者大合照

 圖為約攝於1870年至1875年的香港維多利亞城與海港。
從中可看到從19世紀至今天,港島海岸線之蛻變和
九龍半島土地之拓展。(相片提供:香港歷史博物館。
圖片為「香港百年蛻變」2017展覽展板截圖。)

圖為1906年颱風猛烈地吹襲港島中區干諾道海旁。
從中可看現在已遠離岸邊的干諾道,在20世紀初
位於海旁邊。(相片提供:香港歷史博物館。
圖片為「香港百年蛻變」2018展覽展板截圖。)

圖為1885年位於油麻地傍海的道路,當時稱為
差館街,1909年改稱上海街。1876年油麻地進行
填海工程,將油麻地沿岸的地方填平,做就了今日
的新填地街一帶。(相片提供:政府檔案處。
圖片為「香港百年蛻變」2015展覽展板截圖。)

 圖為1971年興建中的香港中文大學,對岸為
還沒填海時的馬鞍山。(相片提供:政府檔案處。
圖片為「香港百年蛻變」2016展覽展板截圖。)

 

關於饒宗頤文化館

「饒宗頤文化館」座落於擁有百年歷史的三級歷史建築群,位於荔枝角山崗中的城市綠洲,是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首批保育項目,由非牟利慈善機構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以「香港文化傳承」為主題,展開修復、保育及活化,見證本港文物保育發展的一個新里程。文化館以當代中國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之名命名為「饒宗頤文化館」,彰顯饒宗頤教授對漢學作出非凡的貢獻,秉承「文化傳承」的理念。文化館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貢獻社會的使命,藉著舉辦不同的展覽、講座、工作坊、表演藝術、學生及綜合活動等,使市民大眾能透過這個平台,得以傳承和體驗獨特的香港文化。www.jtia.hk

 

關於「香港百年蛻變」

饒宗頤文化館自2014年推出的品牌項目「香港百年蛻變」,是一個面向市民大眾的香港歷史普及活動,以推廣本港歷史文化知識為目的。展覽至今已累積參觀人次近30萬,前來參觀的師生約有1萬2千人。配合展覽舉辦的活動,包括講座、學生半日營和專題報告比賽,累計約有1萬3千師生參加。新一年度的「香港百年蛻變」將以「移山填海」為題。

 

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饒宗頤文化館:

展覽查詢:陳雅文小姐        電話:2100 2899       電郵:carinachan@jtia.hk

傳媒查詢:葉頌欣小姐        電話:2100 2895       電郵:marketing@jtia.hk